响应时间
响应时间是指收到请求并得到回复所需的时间。它包括网络传输、应用处理和数据库查询等多个环节。以电商平台为例,从用户点击购买到显示支付页面,每个环节的延迟都会影响整体响应时间。例如,网络连接不好会延长传输时间,而数据库查询速度慢会延长数据库的响应时间。
页面响应时间涵盖了网络传输环节,即N1、N2、N3和N4的合计;同时也包括应用层面的延迟,即A1、A2和A3的合计。其中,应用延迟可进一步细分为数据库延迟A2和服务器延迟A1与A3。以浏览网页为例,网络传输部分就像快递员送包裹,而应用延迟则相当于包裹在仓库中的处理环节。
并发用户数
存在两种现象,一是完全意义上的并行,即所有用户在同一刻执行相同的行为或操作,此类情形多见于处理相似业务时,如在“双11”购物节,所有用户都集中在同一时间抢购商品。二是相对宽松的并行,意味着在同一个时间段内,用户各自进行不同的活动,比如有人在电商平台上浏览商品,而另一些人则在下单。
系统在应对众多用户同时进行转账等操作时,承受着压力。若处理速度无法满足需求,系统可能就会陷入崩溃。鉴于此,我们有必要对大量用户对系统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仔细评估。
吞吐量指标
吞吐量这一指标极为关键。它能用于设计性能测试计划,比如在安排电商系统测试时,可以依据预估的高峰订单量来确立吞吐量目标。此外,它还能检验测试计划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效果,若实际吞吐量未达到预期,就需要对系统进行优化。
不同系统的处理需求不尽相同,金融交易系统对处理能力的要求特别高,必须每秒钟完成大量交易处理;而小企业网站在这方面则不那么紧急。
资源利用率
资源使用情况在系统中得以体现,涵盖了CPU、内存以及磁盘I/O等多个方面。以大数据处理系统为例,面对海量数据,CPU的使用率自然会提高。若资源利用率过高,系统性能便会下降,响应时间也会相应延长。比如,当服务器内存不足,程序运行速度就会减慢。
性能计数器是一种监控资源使用效率的工具,它能够实时搜集资源使用数据。举例来说,借助任务管理器,我们可以查看电脑中各个应用程序的CPU和内存使用情况,这有助于我们及时发现并解决资源使用上的问题。
休眠时间
休眠期又称思考期,即用户请求之间的时间差。不同软件应用场景下的思考期长度不同。以操作简单的小游戏为例,玩家的思考期通常较短;至于操作复杂的财务软件,用户的思考期则相对较长。思考期的长短会影响系统的并发压力。思考时间较长时,系统负担会相应减少;而思考时间较短时,系统则需在较短时间内应对更多请求。
开发软件时,必须考虑到用户思考所需的时间。基于这一点,我们可以设计出更合理的性能测试方案。这样的方案确保系统在所有思考时间范围内都能稳定运行。
点击率
Web应用的点击率是衡量标准之一,它反映了每秒钟用户向服务器发起的HTTP请求数量。以热门新闻网站为例,文章阅读量增加时,点击率也会相应上升。这一指标能体现Web应用的受欢迎程度和服务器所承受的压力。若点击率过高,服务器可能无法应对,进而导致页面加载速度减慢,甚至可能发生崩溃。
在制定Web应用性能测试计划时,点击率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。借助点击率,我们能够预测服务器的表现。基于这一预测,我们能够提前对服务器架构和设置进行调整,从而保障用户享受到优质的体验。
检测软件性能时,你更关注哪些具体数据点?来点赞支持,转发本篇文章,同时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