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及那些配置冗余的硬件设备,人们常会联想到价格不菲,然而其中学问颇多。性能方面表现良好,不过其PO计算方法相当复杂,而且操作上也有不少技巧,这些都与实际使用紧密相连。
硬件性能优势
这些硬件的性能表现如何?比如S7-400H系列,从412-5H到417-5H,再到新推出的410-5H、410Smart、410SE等型号,它们都具备硬件和软件冗余功能,并且支持热插拔。这样的设计真是方便至极。设想一下,在日常工作环境中,若设备不幸出现故障,热插拔功能能让我们迅速更换新硬件,避免整个系统瘫痪,确保生产或工作不受影响。在众多工业化场景中,热插拔功能尤为实用。对于那些需要全天候运行的生产线来说,如果没有这项特性,一旦硬件损坏,生产线就得停工维修,损失自然不小。
对硬件性能的理解可能并不直观,这其中还关联着具体的数据指标。以410SE为例,其固定配置为200PO,适用于PCS7V9.0及以上版本。由此可见,不同版本的硬件功能表现也有所差异。因此,在选择硬件时,我们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。
成本高昂的硬件
成本方面,得提一下。对于小项目而言,这些硬件的费用可不便宜。硬件价格就超过10万,软件得5万,再加上授权费5万,总共得20万往上。对一些小型企业或预算紧张的项目来说,这可是笔不小的开销。这种成本问题在众多实际工程中很常见。有些小项目本身盈利有限,硬件成本在预算中占比过高。比如一些新建的小型工厂,规模虽小,但买这些硬件设备后,确实给他们带来不少压力。
这仅仅是针对小规模项目的规定,而对于规模更大、对硬件数量和功能要求更高的项目,其成本无疑会相应增加。
PO计算方式
PO的计算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。有时一个模块兼具操作和消息监控功能,就构成了一个PO,但这与实际现场设备并不匹配。在考虑硬件配置和项目规划时,这一点确实让人感到烦恼。例如,有些项目在计算PO数量时,由于这种计算方式,导致前期预估与实际结果相差甚远。
1个PO(如电动机,阀门和控制回路)≈ 1 个功能块 + 操作面板 ≈ 50 个 OS 变量。
个人估算方法,
PO≈AI+AO+DO+SFCtype+SFC+Batch。(没有的就忽略)
PCS7按照PO算授权。一个PO需要一个授权,500PO需要购买包含500PO的授权。
具体来说,若在APL标准库中选用阀门、电机等CFC功能块,会占用PO数。而若使用自定制的FC或FB,则不会。这一点,从事相关编程和项目规划的人员必须特别注意。例如,在进行一个化工生产自动化项目时,若大量采用自定义功能块,PO计算结果会低于预期,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。
CPU所需PO数与编程的关系
CPU所需的PO数量与编程方法紧密相关。使用标准APL库的功能模块,与使用自定义模块的结果存在显著差异。我们之前已经通过例子说明了不同功能模块对PO数量的占用情况。这种情况在众多实际项目中,会直接对CPU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。
在开发智能建筑的自动化系统过程中,若系统大量采用定制的FC或FB模块,则可能选用性能稍逊色但价格更低的CPU。这是因为PO数量较少。这样一来,我们可以在不损害实际功能的前提下,有效降低成本。
AS套件的许可证规则
AS套件附带了SIMATICPCS7Runtime许可证,适用于100个过程对象。此外,可以通过累积的方式,使用100、1000或10000个过程对象来增加ASRuntime许可证的数量。同样,在操作员站的系统软件扩展方面,也能通过累积的SIMATICPCS7OS运行系统许可证(适用于100、1000和5000个过程对象)来扩展一定的配置限制。掌握这些许可证的相关规则,对于系统配置的合理性至关重要。若在项目中对这些规则不甚了解,可能会导致许可证短缺或过度使用的问题。
若是一个中等规模的自动化生产线项目,若前期未妥善处理相关许可证事宜,那么在后期可能会遇到系统功能受限的问题,亦或是多余的许可证导致资金不必要的浪费。
实际调试中的情况
实际操作时,有许多细节需留意。传送文件通常只需一分钟,但新CPU首次通电自检可能需等上十五分钟。在CPUPO升级阶段,还可对CPU进行编程调整、断电重启等操作。但传输激活文件至CPU时,务必勾选“专家模式”或“expertmode”。这些操作中的小细节不容忽视,稍有不慎,问题可能随之而来。
刚开始接触这些设备调试的人,若不知首次通电自检需耗时较长,误以为设备出了问题,便随意操作,这样可能会弄坏设备,或是耽误调试的进程。
我想请教大家,在使用过的硬件产品或项目中,是否也感受到了高昂硬件成本带来的困扰?欢迎各位在评论区交流心得,若觉得文章有益,不妨点个赞或转发一下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