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,在业务拓展过程中,常常需要实现服务的解耦。以业务规模扩大为例,一旦一个大型系统开始运行,其压力就会变得很大。因此,将系统按照逻辑划分成若干个子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。然而,这样做也引发了一些新的挑战。
服务解耦的必要性
业务发展到一定阶段,服务解耦便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。以一家电商公司为例,在规模较小之时,所有业务都由一个系统负责处理,但随着业务的扩张,订单和库存等业务交织在一起,效率变得非常低。若将这些业务拆分为独立的子系统,并通过接口进行通信,便可以实现各自的维护和扩展。此外,那些过去的大型企业自有的办公系统,整体结构庞大,同样需要通过解耦来提高各个业务板块的工作效率。
长远来看,解耦后的系统或许会遇到一些难题。系统各部分间的交流依赖于接口,一旦某个接口出现故障,整个关联业务可能会受到影响。就像物流与订单系统间的接口出了问题,导致订单追踪不到物流信息,用户体验便会大大降低。
单点故障引发的问题
在众多情况下,服务设计模式往往依赖总线集成服务,并共用数据库资源。若核心服务器等关键子系统出现故障,总线层面可能遭受影响,数据库也可能因此崩溃。曾有一家企业内部系统,因核心服务器故障,整个系统陷入瘫痪,原因在于数据库也一同崩溃。
实际上,系统架构在规划时未充分考虑到冗余备份的重要性。总线与数据库作为架构中的核心,却缺乏足够的防护手段。这就像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,一旦篮子出现问题,整个业务便会受到牵连。
数据一致性相关理论
在单机操作中,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通过ACID原则确保交易安全。然而,在分布式系统中,情况则有所区别。很多业务并不需要严格的强一致性,比如新闻资讯类业务可以接受一定的延迟。因此,产生了BASE理论,即最终一致性理论。比如,我们在浏览新闻网页时,即使某些数据更新稍有延迟,也不会对我们的信息获取造成太大影响。
分布式缓存系统能够加快数据查询速度,但在确保数据一致性方面却遇到了挑战。尤其在电商促销期间,若商品库存缓存数据不一致,可能导致超卖现象。为此,引入分布式锁变得必要。以Redis为代表的流行分布式存储系统,如何妥善处理分布式锁,这一点至关重要。它直接影响到我们获取缓存数据,进而影响业务处理的准确性及效率。
分布式系统通信与核心模块
分布式系统的核心部分负责处理业务流程,不同应用通过特定的通信协议进行交流。RPC协议在效率上占优,但相对复杂,而HTTP协议则更为普遍和便捷。以企业内部系统间的数据传输为例,对于小数据量的传输,HTTP协议简单易用;而面对大数据量的交互,则更倾向于采用RPC协议。
在分布式系统里,我们常常需要设置一个核心节点来负责监控和调配资源。这样做虽然便于管理,但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。比如,在一些云计算系统中,如果控制节点出现故障,可能会对众多服务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,因为其他节点都是依赖这个中心节点来获取资源的。
消息传递中间件与负载均衡
消息中间件通过松散耦合的方式将组件与服务相连,增强了系统的扩展能力。在构建大规模分布式网络应用的过程中,它如同润滑剂一般,使得各部分间的交流变得更加流畅。
负载均衡的方案丰富多样,能够根据不同环境进行调整。对于流量较小的企业网站,简单的负载均衡即可满足需求;而面对流量庞大的电商平台,则需要更复杂且高效的负载均衡策略。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,有的方案是依据IP权重来分配流量,有的则是根据服务器的压力来分配。
无状态流量与编程模式
将数据从分离状态转为全局存储,这样做对于使请求变为无状态流量非常有效。我注意到,不少在线购票系统会将用户的登录信息保存在中间件中,这样一来,多个购票应用就无需重复验证用户的登录信息。
采用事件触发的异步编程新方法,有效解决了多线程的难题,从而大幅提升了响应速度。许多网络应用的开发者改用此模式后,都明显感觉到系统响应速度得到了很大改善。
阅读完这篇文字,你是否察觉到周围有系统因未妥善解决分布式问题而出现故障?期待大家的留言交流、点赞及转发文章。
发表回复